河南省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答案(语文)

河南省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答案(语文)正在持续更新,目前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河南省2023-2024学年度七年级下册期末检测卷
    2、河南省2023-2024学年度七年级期末检测卷
    3、河南省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七年级
    4、2024年河南省七年级下册期末试卷
    5、2023-2024河南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考试
    6、2024年河南七年级期末考试答案
    7、河南省七年级下册语文月考试卷2024
    8、河南省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9、河南省2023-2024年七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10、河南省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七年级语文
大单元学习三步一体高效训练全国@迥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语文第一套青春第一单元(150分钟150分)知识重难点文学性阅读题滚动考查点信息性阅读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学科认知情境点命题情境点5、9题19、21题4、8、20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在中外诗学范畴中,意象是一个内涵丰富、众说纷纭的概念。但是,把意象作为一种心物交感互渗的审美产物的这一观,点是较被普遍认可的。客观物象是意象中的基本要素,选择什么样的物象入诗,主体对物象取什么样的心态,或物象引发主体什么样的情感,可以因其异同透视诗人特有的文化心态与审美倾向,辨识意象艺术所蕴含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中国古代诗人与中国现代诗人在意象的经营上有着鲜明的共性。首先,对自然物象的相亲相近,诗人心灵与自然意象的凝合,是古今诗歌意象最为突出的共性特征,其中深刻烙印着传统的文化心理情结。陆机在《文赋》中指出:“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古代诗歌中的季节感特别突出。如春秋意象,从《诗经》《楚辞》以来,频繁出现的是伤春、悲春、惜春、叹春、春恨、春愁,悲秋、惊秋、秋怀、秋思等。季节感的产生又是与自然意象紧密相关的。中国古代诗歌中的自然意象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其中包含了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与审美意趣。这种自然意象情结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哲学文化观念中,自然物象是具有人本意义的。物不是纯然外在的客体,物象和人之间存在着心心相印的联系,人的心灵世界和外在物象的感性品质之间构成了一种互相映照、感应的关系。因此,主体心灵总能在外在物象中找到内心情感的对应。苏轼曾表示:寓意于物则乐,留意于物则病。这指的就是诗人多在具体的物象间悟道达意、表情言志的现象。这样一种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文化基础之上的心物相感的特征,是与由自然经济构成的农业文化心态紧密相关的。只有在农业文化心态中,人们才能对人与自然之生命节律,抱有亲切的认同与不言而喻的意会。中国的内陆农业经济,以土地自然物为限,与水土、风雨、阳光等自然资源关系紧密。中国古代先民,在长期的农耕生产过程中,遵守节气,留心季节气候,观察日月星辰意象,逐渐形成了与大自然生命相依的心态。中国哲学文化一般并不十分关心自然宇宙在本体存在意义上究竟是什么东西,它认为人既然处于自然宇宙之中,那么人的行动当然应该与自然运行规律相一致。因此,它关心的是人与自然的沟通、合一。这样一种自然与人的一元论哲学文化自然观,直接化入了中国古代诗人的审美意识中。中国古代诗人不仅喜爱将自然意象当作歌咏对象,而且大多表现出人与自然的物我相得、欣然融洽的意趣。如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人与山情貌相通,忘形尔汝。这种深深烙印着中国文化意识的自然意象情结依然深深植根于中国现代诗歌意象之中。二十年代的中国现代诗歌,整体上处于传统走向现代的最初过渡期。“五四”白话新诗运动中,胡适的新诗意象论从理论源头看,受到了英美意象派诗学观的启发。如果我们从他对意象的本质性阐释看,他的意象论更多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意象诗学的感性论色彩,与西方意象派所包含的现代象征主义意象论有着较大的差异。他站在“文学革命”的立场上,吸取了西方意象派的某些具体的主张,其中主要是采纳具体鲜明的意象论,反对晚清以来诗坛的陈腐守旧以及新诗25DY·语文(一)-R-必修上册-QG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