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HUB]八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历史-R-必考-HUB]八试题)
全国©0所名校高三单元测试示范卷教学芽的表现,是一种新型的生产关系,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强调湖南郴州当地的采矿业中存在着合资经营方式,“商业记资本全面渗入生产领域”是对材料信息的过度解读,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商人群体崛起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经营管理方式,无法从中得知所有权与经营权情况,排除D项。【答案】A14.有学者指出,虽然黄宗羲的“工商皆本”主张与封闭的农业社会主张大相径庭,但其目标所指不过是农商各得其所,互补而不相伤,且与发达商业社会无关。该论断说明黄宗羲A.代表了资产阶级的诉求B.受制于农耕文明的藩篱C.主张变革传统经济政策D.发展了儒家的民本思想【解题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学者认为黄宗羲“工商皆本”的思想虽然有对传统经济政策的突破,但并未实现对传统经济政策的超越。这是由于当时中国的经济基础仍然是农耕经济,黄宗羲的思想很难超越时代,实现历史性的突破,故B项正确。明清之际的中国没有产生资产阶级,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民本思想强调以民为本,重视民心,爱惜民力,材料并未体现,排除D项。【答案】B15.明代前期小说多以叙事插图为主,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而从明末清初开始,小说以人物插图为主,注重描绘人物的神情、相貌、动作,满足读者对理想人格的期待。这一变化从侧面反映了A.传统价值观念有所突破B.印刷技术取得长足进步C.刻画小说情节的需要D.程朱理学的深刻影响【解题分析】根据材料“注重描绘人物的神情”“满足读者对理想人格的期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未清初,人们渴望打破传统,提倡个性自由,这是对传统价值观念的挑战,故A项正确;从“叙事”到“描绘人物”,对印刷技术并未产生新的要求,排除B项;“叙事插图”比“人物插图”更有利于刻画小说情节,排除C项;小说插图以人物为主,注重小说人物的刻画,与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价值观相矛盾,排除D项【答案】A16.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有专门介绍17世纪初西方水力学原理和新式提水工具的内容。据此可知,徐光启A.全盘接受西方文化B.注重传统经验总结C.继承前人科技成果D.关注农业技术革新【解题分析】根据材料“专门介绍17世纪初西方水力学原理和新式提水工具”可知,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介绍了西方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这表明徐光启关注农业技术的革新,故D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排除;B、C两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答案D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3分,第19题13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郑和下西洋](14分)材料一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教化于海外诸藩国”,正如《明史·郑和传》所记载的“示中国富强”,即通过海外交流显示中国的富庶与强盛。郑和船队每到一个国家,必先向国王、头人等宣读皇帝诏书,赏赐大量物品,表达睦邻友好的政治理念,即使遇到了武力抵抗,明成祖也会将其国王放还归国。明成祖宽宏大量的外交方式,使得各国国王纷纷向明朝朝贡觐见,一时间,我国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材料二郑和下西洋途中将具有中国特色的指南针、火药、造船技术、传统书籍、宗教信仰、科学研究方法、农业技术经验、先进的治国理念等文化元素传递到访问的国家。文化的传播缩小了各地方的差距,深化了中国的对外交往效果,密切了与许多国家的联系往来,同时一些稀有文化现象也得以记录保留和发扬。自此,郑和下西洋为中国对外文化传播和交流开辟了多元渠道。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雄、刘天森《浅析郑和下西洋的外交政策对当代中国外交的借鉴意义》(1)根据材料一,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目的的原因。(5分)【24·G3DY(新高考)·历史-R-必考-HUB】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