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金卷先享题2023-2024摸底卷语文2

衡水金卷先享题2023-2024摸底卷语文2正在持续更新,目前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衡水金卷先享题2023-2024摸底卷语文
    2、2023-2024衡水金卷先享题模拟调研试题语文二
    3、衡水金卷先享题摸底卷2023-2024高三一轮
    4、衡水金卷先享题2023-2024语文
    5、衡水金卷先享题摸底卷2024
    6、衡水金卷先享题答案2024摸底卷
    7、2024衡水金卷先享题摸底
    8、衡水金卷先享题摸底卷2023-2024答案
    9、2023-2024衡水金卷先享题答案语文
    10、衡水金卷先享题2023-2024语文二
情操,最完满地溶化成了有机整体。由是,它开创了中国抒情诗的真正光辉的起点和无可比拟的典范。”(李泽厚《美的历程》)在中国美学史中,形成了不同于儒家理性精神的屈骚传统不过,屈原创作中的“比德”特点说明他也接受了儒家教义。他的《橘颂》同样是著名的比德篇章。《橘颂》是中国文人写的第一首咏物诗,屈原以橘比喻志向的独立不迁。材料二:(摘编自凌继尧《美学十五讲》)朱光潜在《西方美学史》中这样定义“移情”一词:它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从朱光潜的阐迷中不难看出,移情之物大多为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这也就与比德说的核心“自然”进行了鲜明的对比。从西方近现代诸多艺术作品之中都可看到艺术家所移之情,对自然的描绘不局限于自然客体,而是艺术家的个人想象与情感抒发。弗里德里希是德国浪漫主义风景画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品《山上十字架》《海上月初升》中所描绘的都是孤单寂寥的风景,常用月光、拂晓、墓地等作为描绘客体将自己的内心情感赋予空荡的自然夜景,表现的是人被抛进宇宙后的孤单寂寥之感。反观这些自然景象,单独拎出月光、拂晓、墓地等,也仅仅只是自然生活中的客观事物而已,正是因为弗里德里希将自己内心的孤独寂寥之感注入所描绘客体,从而得以构成令人遐想无限的画面,这是视觉的冥想,也是内心审美之诗。比德说所强调的是“德”,如吴镇笔下之竹体现他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顽强坚韧,由此不难看出在比德说中,所强调的表现的是令人学习赞赏的品德,是对人生意义与君子之志的不断追求。14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以人为本的思想影响了整个欧洲的艺术,所以西方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注重突出主体的意识。移情说中所表述的已经不仅仅在传达“德”了,而是将艺术家作为第一位,在内心深处唤起其对所想描绘的任何事物的移情作用,打破了客观载体之常态,通过表现其自身的任意一种情感使物我合一,引起共鸣。比德说表现出在自然美中投射出的君子之德,移情论表达了真实的情感色彩。无论是比德说还是移情论,都是作者将自身的情感或者志向寄予他物的审美学说,二者同样重视客观自然,并且都是作者通过艺术活动指向了自己。吴镇笔下的竹表现出了刚毅性情,弗里德里希的月光表现出了人的孤独与寂寥,无论是吴镇之竹还是弗里德里希之月光,最终指向的都是自我的内心审视。如果比德说是在赏鉴君子的“人格美”,那么移情论在某种程度上是揭示了自己的“内心真”,而在赏鉴“人格美”或是揭示“内心真”的同时,艺术家自身的心灵美也昭然若揭。这两种美学思想,都借助了自然的观照或是事物的显现,反映了深邃的人性、精神与情感,这传达的是艺术家内心深处之感,也是其自我审美情趣与作品风格的完美诠释。(摘编自顾嘉睿《论比德说与移情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比德说最早形成于春秋时代,已将“仁政”“礼教”等儒家部分思想渗透到山水审美中来。B.相对于欣赏山水本身,孔子更欣赏的是由眼前的山水引起的对一种道德品质的联想。C,比德说一定程度上脱离了自然景物的功利性,与“致用”相比,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D,在中国美学史中,屈骚传统虽不同于儒家理性精神,但是依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语文4一2(全卷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