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语文四文艺评论和随笔。答案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语文四文艺评论和随笔。答案,全国100所名校答案网已经编辑汇总了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语文四文艺评论和随笔。答案的各科答案和试卷,更多全国100所名校答案请关注本网站。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英语选修七
10.A[(原文标点)初,上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门11.B(后引申为士大夫的代称)12.D(“房玄龄在临终之际让他的儿子们上表劝谏唐太宗”错,原文是房玄龄自己上表劝谏唐太宗)13.(1)房玄龄与中书省、门下省的许多官员结党营私,对陛下不忠诚,牢牢把持朝廷大权,陛下不知道详情,只是没有造反罢了。(得分点:“朋党”“胶固”“但”各1分,大意1分)(2)陛下如果是因为他衰老,也应当婉言暗示让他退休回家,不可以因为微小的过错,就抛弃几十年的功勋旧臣。(得分点:“讽”“致仕”“浅鲜”各1分,大意1分)14.①辅佐唐太宗平定祸乱却不自矜功伐。②为人谦虚,主动让贤。③推行文道,使天下太平,却把功劳归于君主。(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王。(母点分,意思答对即可)【参考译文】当初,唐太宗对监修国史的房玄龄:“前代史官所记载的史事,都不让君主看,为什么呢?”房玄龄回答说:“史官不虚饰美化,不隐讳过错,若君主看了一定会发怒,所以不敢进献。”唐太宗说:“我的志向和前代帝王不同。我想阅览国史,知道以前的过失,作为以后的警戒,希望您撰写完成后呈给我看。”癸巳(十六日),书稿整理完成,进献给唐太宗。唐太宗看到书中所记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关于玄武门事变的事情,用词多有隐讳,对房玄龄说:“以前周公消灭管叔、蔡叔使西周安定,我的行为也和他类似,史官何必隐讳!”随即命令涮去虚浮的言辞,真实记载那件事。唐太宗贞观二十年秋九月,特进、同中书门下三品宋公萧璃,心胸狭窄,与同僚大多不合。他曾对唐太宗说:“房玄龄与中书省、门下省的许多官员结党营私,对陛下不忠诚,牢牢把持朝廷大权,陛下不知道详情,只是没有造反罢了。”唐太宗说:“你说得太过分了。君主选择贤良有才的人作为肱骨心腹,应当推心置腹,信任他们。对人不能求全责备,一定要舍其所短取其所长。我虽然不能微到耳聪目明,也不至于悬纯昏迷到不分好坏的地步!”萧璃内心很不自在,又多次冒犯唐太宗旨意,唐太宗也心怀不满,但不忍废他的官。冬十二月,房玄龄曾因轻微过失被唐太宗责备而回家赋闲,褚遂良上书,认为:“贞观之初,帮助陛下选拔贤能,建立国政大体,在群臣中,房玄龄是最勤劳的一位。假使没有不可赦免的罪行,朝廷大臣共同反对的话,不可以疏远抛弃他。陛下如果是因为他衰老,也应当婉言暗示让他退休回家,不可以因为微小的过错,就抛弃几十年的功勋旧臣。”唐太宗很快下诏使他回朝。秋七月,司空梁文昭公房玄龄留守京师,病情加重,唐太宗召他到玉华宫,准他坐着轿子进入殿中,直到御座旁边才下来,君臣相对流泪,于是留他在宫中住下。太宗听说房玄龄病情稍好,就眉开眼笑,病情加重就忧愁焦虑。房玄龄对儿子们说:“我蒙受主上的厚思,现在天下太平无事,只有东征高丽还没有停止,群臣不敢劝谏,我明知这件事不应该而不进言,就是死了也有贡任。”于是上表劝谏。太宗亲自前往探视,握着手和他诀别,悲伤得止不住。癸卵,房玄龄逝世。史臣柳芳评论说:唐太宗平定祸乱而房玄龄、杜如晦不谈自己的功劳,王珪,魏微善于谏诤而房玄龄、杜如晦谦逊让贤,李世动、李靖善于领兵打仗,而房玄龄、杜如晦推行他们的文道,把国家治理太平,把功劳归于君主,称他们为大唐一代功臣,是完全合适的。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化学卷五
6,D(“严奉衍怨恨命运厚此薄彼,最终选择以死来控诉命运的不公”错,原文并没有体现“严奉衍怨恨命运厚此薄彼”,最终的结局也不是严奉衍“选择以死来控诉命运的不公”)7.B(“暗含了作者对严奉衍汉奸行为的批判”错,严奉衍是被伪满政府和日本人逼迫着成了商会会长,作者并没有批判他)8.第一问:明线是严奉衍由名利双收的老板沦为阶下之囚,最终家破人散,落魄而死。暗线是苏先生在乱世之中保全自己的过程。第二问:①明暗线索交织,集中展示了严奉衍和苏先生两人的一生,使小说情节更为紧凑。②两条线索形成对照,突出人物形象,引起读者对人物命运的思考。(每问2分,意思答对即可)9.①苏先生能够看淡得失荣辱,不贪图富贵,在乱世之中保持从容不迫的心态。如他拒绝严老板的加薪,他把自己十年攒下来的钱用来帮助村侄招兵买马。②苏先生明察秋毫,洞若观火,他对当时的社会有深刻的认识,懂得如何保全自己。如他能够看出伪满洲国的败象,为村侄出谋划策:对自己晚年生活有清醒的认识,看问题具有超拔之处。③苏先生深谋远虑,做事精明,使自己能够安度晚年。苏先生身份低微,他为自己的晚年生活谋划,步步为营,最终安度晚年。(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